王同庆《作者面对面》公益学术武术讲座《中国跤》侧记
2025-06-29 19:36:41
  • 0
  • 0
  • 1

王同庆公益学术武术讲座《中国跤》侧记

——作者面对面第775期

作者:张星水

时间:2025年6月28日

地点:北大纵横办公大楼四层

主讲人:王同庆 先生

推荐人:柴金龙 导演

主理人:刘瑞春、刘畇妡、如始、 灵土 等

文字记录人:张星水

主持人:柴金龙 导演

致辞人:王璞(北大纵横创始人、全国劳动模范)

2025年6月28日周末傍晚的京城,城市天际线上云蒸霞蔚,笼罩着一缕漫长的金黄色的朦胧光晕,像是一条隐隐约约的彩虹,这也是夕阳下山之前留下的一抹绚丽灿烂的晚霞。位于裕民中路的北大纵横办公楼四层大课堂窗明几净,灯火通明,人头攒动,翘首以待。当代知名中国跤专家教练王同庆先生携其撰写的书籍《中国跤》一书莅临讲坛,开启了本次讲座活动。首先,王璞总裁发表了热情洋溢的开幕致辞,之后,柴金龙导演介绍了《作者面对面》读书栏目的文化创意与历史渊源以及学术成果,随后,王同庆先生开始了正式的讲座。

中国跤是传统中国武术之中的一个分支流派,源远流长,流传至今,已经有几百年的演绎历史。王同庆先生从小习武,拜在中国跤名家王英华先生门下,具有习练中国跤十年以上的童子功,身形矫健,跤术精熟,同时,他还研习八卦掌,并且将传统武术中的精华技艺融入到中国跤的教学、训练与竞技之中,可谓身手不凡,推陈出新。王同庆先生简明扼要地回顾了中国跤的历史沿袭与发展历程,对于中国跤的技法与理论侃侃而谈,如数家珍。尤其他特别提到了清代皇宫大内的善扑营,并提到了善扑营的历史典籍与宫廷故事,包括康熙智擒鳌拜的真实案例,以诠释说明中国跤(古代称之为:善扑)的实战运用与防御功能,可谓保护皇帝的大内高手御林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不拿刀剑的徒手保镖之中的佼佼者与宫廷的安保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王同庆先生还详细解析了中国跤与古典跤、自由跤三者之间的相同与差异之处,并强调中国跤的竞技特点是三者中最符合现代文明的存在价值与技术含金量,也是中华历史的遗产瑰宝,值得在社会上宣传普及与推广,以提升练习者的健康体魄与心理素质。

笔者记得与王国庆先生这是第二次见面,上次也是在北大纵横《作者面对面》的一次学术活动,好像是方彪先生关于《京城镖局》的学术讲座,只是上次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有进行深入的交流与研讨。其实,我们都是曾经的习武之人,一见如故,无需多言,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举手投足之间即可知晓对方的门派与功力,可谓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也是江湖武侠之间的英雄惺惺相惜。都是武林中人,和尚不亲帽儿亲。这次再次见面,聆听王国庆先生关于中国跤的学术讲解以及现场示范,感觉非常的亲切,也非常的自然,是一种无拘无束的武术交流,也是一场接地气的现场教学分享,令与会人士感到十分新鲜与有趣,也令一些过去没有接触过中国跤的听众感到耳目一新。尤其值得称赞的事情:据柴金龙导演介绍,王同庆先生经年以来还曾经多次远赴海外推广中国跤,他先后在法国、西班牙、乌克兰等欧洲国家推广、普及、宣传与教学,招收了不少热爱中国文化的洋弟子,为弘扬与传播中国跤走向世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种国际主义的平等博爱之人文精神颇令人感到敬佩,因为爱国需要实际行动,让祖国的文化遗产走向世界,这才是身体力行,知行合一的爱国者之善举。

笔者还邀请了我结识多年的好朋友原启长老师出席了本次活动,原老师过去是八一体工大队跳伞队的军人运动员,他的父亲是国民革命军第29军的上校军官,系宋哲元将军麾下的一员将领,曾经与赵登禹将军一起共事,与29军大刀队武术总教习李尧臣先生(民国著名武术家)也是熟人,参加过长城抗战、卢沟桥抗战,也参加过北京南苑保卫战,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抗战英雄。原启长老师热心公益,爱好收藏,曾经多次向国内各地多家抗战纪念馆与抗战博物馆捐赠过他收藏的抗战文物(包括:29军的大刀、日军被缴获的战利品诸如:日军三八大杆的军刺与日军钢盔等等多件战争遗物),而且,原启长老师还自费举办过关于抗战文物与历史文献的公益展览,一次是在西城区文化馆,一次是在西城区政协,笔者都受邀出席了展览的开幕式,至今记忆犹新。同时,原启长老师还热衷于参加关心抗战老兵的社会公益活动,经年以来,他为了研究抗战历史真相,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不遗余力地奉献聪明才智与公益爱心,赢得了抗战研究领域的普遍关注与敬重。总之,原启长老师是一位慈悲喜舍、古道热肠的公益爱心收藏人士与京城历史典章、地方志搜集等文化遗产领域的文献研究者。

在王国庆先生的现场教学的热烈气氛的感染下,平时一贯坚持锻炼健身的柴金龙导演也上场做了一些体操动作,包括下腰与劈叉,别看柴金龙导演平时看上去道骨仙风,文质彬彬,可是他做起动作却很到位,一看就是健身达人,令人叹服。王国庆老师则在现场展示了一些中国跤的基本功要领,身手敏捷,动作麻利,挥洒自如,一气呵成,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当然,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笔者年轻的时候曾经皈依河南嵩山少林派,习武多年,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也曾经在武警总部体工大队散打队(主教练:高美涧先生,现定居海外,开设武馆,教授外国弟子,弘扬中华武术)与拳击队(主教练:王国钧先生,中国拳击界名宿,拳坛泰斗,已故恩师)参加过搏击技术专项培训,拜谒过许多武林名师巨匠,一看王同庆老师的动作,就觉得他虽然练就一身中国跤的好功夫,但是他的武术造诣一定也很出色,尤其他下盘稳固,说明他不仅精通八卦掌,而且肯定苦练过传统武术的站桩功,故此,他才具备扎实的武术基本功,这无疑对于他长期修炼的中国跤也是有所裨益,毕竟艺不压身,勤学苦练,博采众长,才能武艺出众。

最后,与会听众与王同庆先生展开互动环节,大家都感到很开心,也通过这次学术讲坛,对于中国跤这一古老而又神秘的中华瑰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崇高的敬意。最终,本次讲座在欢快祥和的氛围中缓缓地落下了帷幕,此时,笔者置身于北大纵横办公楼的玻璃窗沿,凭栏处,眺望外面的京城街市,惟见得:夜色微澜,繁星闪烁,五彩缤纷,万家灯火。这一景致不禁让笔者回想起宋代江湖大侠辛弃疾的诗词名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是啊!弘扬中华传统历史瑰宝的传承事业,任重而道远,笔者愿意与高美涧、贾伟涛、柳海龙、王同庆、徐向东、邢志杰、王亚为、柴金龙、童洁、杨奕黎、艾力库、黄开堂……等诸君勠力同心,携手同行,共同推广中华武术的国术精神,仁义礼智信,崇文尚武德,把这份沉甸甸的华夏武道国粹文化遗产继承发扬下去,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文韬武略,光宗耀祖,为中华武魂续写新的壮丽篇章。

星水道人 2025年6月28 夜书于京畿燕山军都峰八达岭古长城驿道悲心陋室品石斋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